市政府网站 | 市政协网站 实时天气: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兰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建平—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日期:2020-04-15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基层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很多地方采取了诸如强化网格化管理、有效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作用、广泛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等防控措施,使村、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在有效遏制了疫情扩散蔓延的同时,也为基层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通过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要从加强党对基层治理工作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入手,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居)民自治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各类组织构架,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提供有力组织保障。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要聚焦城乡基层治理的差异化特点,着力加强支部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组织、管理能力。在城市,要把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全面压实到街道社区、网格楼宇、小区物业、家政服务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红色引擎”作用,让党组织在城市基层治理中“唱主角”“挑大梁”,着力增强城市基层治理水平。在农村,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群众、发动群众、凝聚群众作用,抓实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精准施策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补齐发展短板,带领群众脱贫攻坚、创业致富,不断提升群众生活水平。二是强化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基层自治组织是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重要载体。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及加强基层治理的现实需要,监督指导村(居)委会、基层各类协商议事会完善“三务公开”以及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的制度规定,保障规范运行。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基层自治制度的优势,不断提升群众的民主认知、公共决策、自我管理和公开监督能力,切实保障群众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行使民主权利,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努力打造治理有效、群众满意的基层自治组织。三是强化基层服务组织建设。在农村,要大力加强专业合作社、农资及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便民服务网点等建设,切实发挥专业服务组织的作用,将各类资源、优惠政策通过专业组织精准投向基层群众,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科技含量,努力形成规模扩大、领域延伸、专业化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参与、行业组织服务的新格局,切实做到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农民。在城市,要坚持大社区建设理念,大力加强各类公益类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支持和参与社区治理,引导市场主体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基层治理,广泛凝聚居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切实解决基层社区人员不足、专业不强等问题,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二、健全完善管理服务机制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如何不断改进完善管理服务机制,提高治理效能,更好为城乡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需求。一是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内涵。网格是最小的国家治理单元,直接面对广大群众,要从打造扁平化管理服务体系、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的角度出发,持续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整合各类城市管理资源,推动网格化管理迈向“一网统管”,确保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各类网格相互叠加、减少交叉,提升精细化、常态化城市管理水平,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同时,要全力打造精良网格员队伍,推进精细化管理,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奖惩,使力量延伸下沉到户、到人,实现“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办”工作格局,有效提升服务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的能力水平。二是建立多样化服务新机制。建立健全党员志愿服务机制,组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以基层党支部为单位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积极引导和组织有能力、有特长的党员参与民事调解、扶危济困、文艺活动等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实用化服务新平台,以基层党建阵地为依托,积极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建立人民群众参与机制,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社会资源来提供服务,打造全民参与的开放治理体系,并将被服务对象组织起来,实现从服务的接受者向服务的提供者的提升,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三是发挥社会规范的德治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内化为居民群众的道德情感,外化为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建立健全社区道德评议机制,发现和宣传社区道德模范、好人好事,大力褒奖善行义举,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社区居民崇德向善。组织居民群众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倡导移风易俗,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区氛围。同时,加强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因地制宜设置村史陈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展示设施,突出乡土特色、区域特色,增强居民群众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三、健全完善保障激励机制

基层组织处于服务群众、落实工作、推动发展的第一线,承担的工作纷繁复杂,既要完成基层政府委托的各项工作任务,又要努力回应居民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利益诉求,但客观上也存在权责不对等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这一要求是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是强化制度保障。要坚持服务导向,以制度化的机制要求,将基层组织的重心真正转移到服务上来,使基层组织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更加符合服务群众的需要。要研究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组织的不同特点,分类提出建设标准,分类推进实施,真正实现为居民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保障作用,尤其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基层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丰富服务手段,缩短服务半径,提高服务效率。二是强化投入保障。要合理配置各种治理资源,将配置重点向基层倾斜,使基层在提供服务和管理时“有职有权有物”。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适当增加基层财政预算,统筹使用各级各部门投入城乡社区的相关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点支持做好城乡社区治理各项工作。不断拓宽城乡社区治理资金筹集渠道,鼓励通过慈善捐赠、设立社区基金会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乡社区治理领域,实现社区内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合作共治。三是强化队伍保障。加强基层治理,关键在人。要突出能力建设。通过教育培训、挂职锻炼、考察学习等方式,切实提升基层干部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能力本领。要突出队伍建设。把充实、配优基层队伍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一项紧迫任务。一方面,要广开门路,通过招考、选聘等方式发现和选配一批热心于基层工作的人才参与基层治理;另一方面,要注重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储备好优秀人才,切实解决基层工作者队伍青黄不接、老中青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要突出待遇激励。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报酬待遇,激发干部活力。定期宣传表彰一批优秀基层干部,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对于工作表现突出的,在提名推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上给予优先考虑,在考录公务员中给予倾斜等,激励基层干部更好地干事创业。

四、健全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要健全考核评估机制,把治理成效、民意反映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基层组织分类定级、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着力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效能。要定期对基层组织在治理中的责任担当、工作实绩等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全面研判和动态评估,以问题为导向抓好跟踪提醒,督促推动基层组织主动作为、严格履责。一是强化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民主政治的显著特征。对村(社区)的重要事项、决策、公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是中国特色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健全完善相关制度,通过制度保障,使村(居)民通过村(居)务公开、民主评议村(社区)干部和村(居)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实现对村(社区)中重大事务的监督,实现对村(居)委会工作及其干部的监督,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发挥好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作用。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是基层民主监督特别是日常性监督的重要组织依托和载体,要切实发挥其在村(居)务决策和公开、财产管理、工程项目建设、惠农政策措施落实等事项上的监督作用,强化监督委员会监督职能,提升监督实效。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保障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权力、增强监督效果的有效途径。同时,要加强监督委员会队伍建设,增强村(居)务监委会成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民主监督意识,在提高思想认识鼓励他们主动监督的同时,增强业务能力实现有效监督,使他们真正做到“能监督、会监督、善监督、敢监督”。三是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要根据不同情况、结合不同实际、区别不同类型,确立相应的考核标准与方式,对共性、个性工作区别考核,避免“一刀切”的模式化考核方式。不仅要事后考评,更需要事中考评、事前考评,还需要预警和提示,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系统性、精细化、操作性强的考评制度体系。同时,要探索形成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考评制度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基层治理考评制度体系的参与者、协商者、建立者和评判者,逐步建立以“民意”为导向的多元化目标绩效考评制度机制。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